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57 (第1/2页)
兵部尚书李靖成为定襄道此次行军的总管,张公瑾为副总管,准备对突厥发起强力一击。并州都督李積(原名徐世绩)、华州刺史柴绍以及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各道的行军总管,筹备各路大军。一场统一这块土地的大战,即将爆发。户部头疼的要死,打仗怎么能没有钱?征兵要钱,养兵要钱,行军更是要钱。一路后勤提供粮草、军服、军需、作战用品等等都需要钱。而如今的大唐,真的说不上有钱。李世民登基后,为了保证人人都能有一口吃的,一直征收较低的农业税。而商业税……人们都吃不饱了,哪儿有闲钱来贸易呢?刚刚登基那两年,李世民就算想要收高的商业税也做不到啊。本来就没什么贸易行为了,再收高额的税金,那直接会对隋末的经济体系造成过大的冲击。所以这两年,李世民一直是缓着来的。也就是这一年,李承乾提出了新丝绸之路以后,针对这种和大唐‘境外’的贸易,李世民开始调高了商业税。这种境外贸易,虽说行路难,但是若是真的让商人来回一趟,那就是一笔巨额的贸易,收高一点的税也没什么问题。给足了这些商人们自身的利润,即使税点高点,他们也是愿意的。当然了,也还是有一群人不愿意缴税,选择走私,这样利润更大。对于这种问题,等李世民回过神来,是肯定会出手解决的。现在的问题是,国库如果供给了大军后,就很有可能青黄不接了,要是再发生点什么自然灾害,怕是国库就要空了。李世民找钦天监算了又算,看看什么时候是出兵的最好时机,这一年会不会有什么不能避免的灾难。最终,决定大概在秋收之后再行军。等着秋收过后粮草充足,国库也有进项了以后才能供得起这一场战争。玄萌不是经济学家,不过大一的时候,为了满足学分,去听了一学期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课程,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国家控制经济的行为。其中就有一个或许可以帮助到如今的大唐的。国债。国家发型的债券。玄萌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很了解,只能十分粗略地给李承乾科普下他所知道的国债是什么。简单来说,就是以大唐朝廷的名义,向百姓们借钱,承诺在一段时间后国家会对这些债券进行回收的基础上,回收价格会比购买价格高一些,让百姓们可以通过借钱给国家,来获得一部分的利息钱。“这个法子听起来是可以的,但是有几个问题。”李承乾皱着眉头,把国债两个字写在草稿本上,“发行多少?谁来发行?多少时间后回收?是只能同一个时间段回收还是分多个时间段?利息是多少?是否允许百姓私下交易国债,还是只能是朝廷和百姓之间的贸易行为?”听着这么多问题,玄萌眨了眨眼睛,耸着肩膀,抿着唇,歪着头,露出一个卖萌的表情。“我不知道呀。”李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